最新目录

科技期刊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路(4)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5] 游苏宁.从突发事件看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3,(3):157. [6] 颜廷梅,张建军,高森,等.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

[5] 游苏宁.从突发事件看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3,(3):157.

[6] 颜廷梅,张建军,高森,等.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10,(6):478~479.

[7] 衣凤芸,盛慧锋,杨频.埃博拉事件中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9):915~919.

[8] 钟传欣,史成娣,刘春林.信息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职业敏感性的培养[J].编辑学报,2016,(5):511~513.

[9] 杨勇,黄银,王懿睿,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预防和治疗中的热点问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临床用药方案解读[J].中国医药,2020,(6):806~811.

[10] 李晓东,刘保延,王宜,等.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的解读[J].中医杂志,2020,(11):928~934.

[11] 马宁,马弘,李凌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专家解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2):95~98.

[12] 刘冰,魏均民,沈锡宾,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专题信息服务工作及引发的思考[J].编辑学报,2020,(2):132~137,144.

[13] 谢文亮.互联网出版下学术期刊共享获取模式的构建[J].中国编辑,2018,(2):23~27.

[14] 谢文亮,杨小川.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浅阅读与深阅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152~154.

[15] 陈思睿.科技期刊参与科学传播的理论构想与实现路径[J].科技与出版,2019,(10):112~116.

[16] 周庆辉,殷惠霞,凌昌全.英国Nature杂志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6):1 062~1 06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具有原因多样性、传播广泛性、危害群体性、影响复杂性等特点[1]。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疫情发生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条。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科研抗疫”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期刊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传播科技信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交流的重要主体,与科研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系[3]。本文围绕科技期刊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传播的重要性,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有关实践,就科技期刊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路径进行分析,旨在为当前及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科技期刊进行科学传播提供借鉴与启示。一、科技期刊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科学传播的意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突然,涉及面广,危害严重,不仅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恐慌,而且严重妨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人民正常生产生活。科技期刊作为承载科学信息的重要媒介,不仅肩负向科研工作者提供前沿科技创新知识的学术使命,而且具有向社会公众推广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4]。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科技期刊通过刊载相关公共事件的科学内容,有助于推动学术交流与信息互通,增强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此外,科技期刊利用自身优势传播科学信息,能迅速、直接地给民众带来科学与理性的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科技期刊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传播,既践行了学术使命,也满足了非常时期大众对科学信息的渴求,从而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回顾历史,每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总能看到科技期刊践行科学传播的履责与担当。2003年“非典”(SARS)期间,《中华内科杂志》第一时间与专家约稿,凭借其医学学术期刊的优势,深层次地对SARS进行专栏报道;并且为了弥补纸刊发表的滞后性,定稿后第一时间将相关文章内容刊登于官方网站,及时地向广大医务人员和社会公众传播第一手资料[5]。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蔓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迅速做出反应,通过采访有关专家学者,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进行科学、及时的报道,并深度跟踪疫情发展,在疫情得到控制时进行成果总结,全方位地体现了科技期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担当[6]。此外在2014年非洲“埃博拉”事件中,众多科技期刊从不同层次、维度对疫情进行剖析与报道,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了解埃博拉病毒,体现了科技期刊高度的责任感[7]。在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科技期刊作为社会认可的第一手科学原理发表中心,使得科学知识的传播显得更加可贵。二、科技期刊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1.科学性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传播的窗口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有着与生俱来的科学使命。绝大多数科技期刊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科学会团体等主办,其主编和编委大多是相关学术领域的权威代表,从而为科技期刊揭示突发公共事件的科学本质提供保障。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冠病毒,科技期刊通过报道病毒有关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等内容,向广大医务工作者及科研工作者提供最新的成果信息,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学术参考。如国际顶级的学术期刊之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上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中国武汉的早期传播》的论文,阐述了早期病毒传播的详细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的评估和研判奠定了基础。《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描述性研究:武汉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99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一文,披露了新冠病毒主要易感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男性,且死亡病例均为急性多器官功能衰竭,同时展示了临床救治方案,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一线资料。《自然》(Nature)刊登《穿山甲SARS-CoV-2相关冠状病毒的分离》一文,提示新冠病毒SARS-CoV-2可能是穿山甲-CoV样病毒与蝙蝠-CoV-RaTG13样病毒重组的结果,为新冠病毒的起源做出了科学探索与揭示。此外,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科技期刊及时、尽快地向公众提供准确的科学知识(如病毒传染源、传播方式、致病机理、防护措施、有效药物等),帮助民众正确认识、科学防范疫情,为疫情防控阻击战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2.敏感性科技期刊作为反映科技成果和发展动态的重要载体,具有出版周期短、涉及领域广、时效性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等特点,这要求科技期刊办刊人具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8]。科技期刊善于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捕捉与解读,既是办刊人敏感的职业精神与科学素养的体现,也是促进期刊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此次备受社会关注的新冠疫情,众多科技期刊编辑部及时调整工作计划,抓住疫情的时效性和新闻性,展开专题组稿约稿,开辟专栏专刊,集中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截至2020年6月20日,通过中国知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研究成果”网络首发平台(OA)发表的新冠肺炎论文多达2 700余篇,其中涵盖的期刊包括医药卫生、生命科学等领域,内容涉及新冠病毒病因、预防、诊断、治疗、预后、护理等多个方面,这无不体现了科技期刊在传播与揭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敏锐性和先进性。例如《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以“新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为专题,推出专栏文章,内容涉及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分析、院内感染防控及有关治疗研究进展。《医药导报》编辑部率先开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以网络首发形式,第一时间刊发有关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临床特征、药物研究等内容。《护理学杂志》启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专题”重点栏目,集中发表有关新冠肺炎的护理实践与管理。3.指导性在当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科技期刊有着大众媒体无法比拟的专业性和学术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科技期刊凭借其权威的专业队伍和严格的审核程序,能保证信息来源、内容质量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真假难辨、多元复杂的信息环境中,科技期刊运用自身的权威性和长期的学术积累,通过多样的传播手段传递科学知识,帮助公众以科学的视角认识公共事件的本质,并对舆论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众多科技期刊纷纷响应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并结合自身实际,刊载相关方案解读文章。例如《中国医药》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预防和治疗中的热点问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的临床用药方案进行相关解读,旨在从循证医学角度为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9]。《中医杂志》从方案制定过程、关键内容释义及说明建议等方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进行解读,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公众更好地理解与康复实践[10]。《中华精神科杂志》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进行专家解析,其从专业角度出发,根据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中的5个核心环节进行整理概括,以指导精神心理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心理疏导实践,并对公众心理健康起到良性引导作用[11]。此外,《北京中医药》结合本地形势,推出《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目前已修订更新至第五版),积极为提高和增强新冠肺炎中医药救治工作的精准性和规范性贡献应有的力量。三、科技期刊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路径分析1.注重效率,倡导优先出版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科技期刊出版的专业化内容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支持作用,且科技期刊的出版效率是决定学术信息展示与传播速度的关键;此时,尽快、尽早地将科学研究成果广泛传播是考验科技期刊应急出版能力的核心,也是衡量期刊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12]。科技期刊应变被动为主动,从组稿策划、稿件接收、编辑加工及刊发等多环节提高出版效率,可启动稿件快速评审流程,缩短审稿周期,以最短的时间推出相关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占据学术话语权。对于已定稿、即将发表的文章,期刊编辑部可通过杂志官方网站、期刊app等公众信息平台立即发布,缓解出版时滞,实现优先出版。科技期刊可利用“开放获取”为读者下载、阅读有关文献提供便利,加速科学内容的传播。例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等部门联合倡导开展新冠肺炎学术论文开放获取(OA)出版,旨在通过中国知网网络首发的形式最快地将有关学术知识与诊疗方案广泛传播。另外,科技期刊还可采用共享获取模式,通过加盟知名度高、服务质量好的互联网共享平台,增加文章访问量,实现学术知识的传播并促成期刊的良性发展[13]。如本次新冠疫情期间,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共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旨在为广大临床、科研工作者及公众快速且集中地展现有关新冠肺炎的科学知识,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2.融合出版,提升传播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进步,各种新媒体的渗透使公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碎片化阅读、挑重点式的“快阅读”、浅阅读成为流行的阅读方式[14]。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面临的知识传播竞争变得愈加激烈。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科技期刊承载的科学知识是否直观、可视是制约其能否在复杂多样的互联网信息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科技期刊借助各种新媒体、新技术进行学术传播,可使正统的科学知识更具有吸引力。科技期刊可积极利用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的便捷性与互动性优势,向广大科研人员及公众宣传最新科研成果。如通过提取题名、摘要、关键词等元数据,为论文撰写“摘要性信息”,发布于微博、博客或微信公众号等移动信息推送平台,以凝练精简的文字吸引读者对学术信息的关注,帮助公众更好、更快地获取知识,以增强学术传播的效果。涉及重大、关键性的学术成果,可配以图表展示、短视频解读等多媒体形式,实现多元、融合出版,帮助读者更直观、更丰富地体验与领会科学信息。如《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论文中有关新冠肺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临床特点与防控要点等信息,有效提升了科学知识自身的价值和力量。另外,科技期刊还应加强与新闻媒体间的互助与合作,拓宽科学传播的平台。科学研究成果经由新闻媒体“翻译”传递是公众接受科学信息的重要途径,而科技期刊作为科学新闻的重要输出,二者应不同程度地建立联系(如设立专门传播部门、建立专业供稿机制等)。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合作,能增加科学内容曝光度,使科学传播获得更多关注,进而实现“强传播”[15]。3.重视科普,增强学术亲和力长久以来,科技期刊致力于从学术角度解决科技问题,其在话语表述、内容呈现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性与学理性,普通大众理解起来相对困难,这使得科技期刊的科学传播缺乏亲和力。然而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功能不单纯仅限于科研学术成果的出版,其面向公众的科普传播与服务的社会职能日渐突出。我国的科普法亦强调“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可见,科普是科技期刊不容忽视的责任。科技期刊强化科普功能不仅有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科技成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吸纳了更广泛的读者与受众,扩大了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与传播力,从而有利于营造期刊品牌效应。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技期刊进行科普传播能让公众从专业、科学的层面获取公共事件的有关信息,帮助公众科学合理地应对。目前,许多国内外科技期刊的有关科普实践为学术期刊的出版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如国际著名出版集团自然(Nature)系列杂志除刊发专业的学术论文之外,还设立了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偏重科普的非正式栏目(包括新闻、评论、回顾、综述等),这些栏目既增加了期刊内容的多样性和互动性,又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最大程度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16]。此次新冠肺炎期间,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微信公众号开设战“疫”专题,实时更新抗疫动态、诊疗方案、战“疫”纪实、防疫科普等信息,赢得了广泛关注。此外,科技期刊还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建立科普网站、撰写科普软文、开设读者互动渠道等开展科普宣传,助力突发公众事件下的应急科普。四、结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对于人类来说是灾难,科技自救是重要的应对措施。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应借助自身学术内容的科学性、感知信息的敏感性以及知识成果的指导性,积极承担起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职责与使命。科技期刊可通过提高出版效率、倡导融合出版、秉承学术与科普并重等策略,发挥公共事件背景下的成果传播与精神引领作用。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EB/OL].(2005-05-20)[2020-06-26]. [2] 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EB/OL].(2020-02-23)[2020-06-26].[3] 李艳红,彭超群,龙怀中.论科技期刊与科研活动的相互作用[J].编辑学报,2016,(2):124~126.[4] 游苏宁,石朝云.应重视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8,(6):471~474.[5] 游苏宁.从突发事件看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3,(3):157.[6] 颜廷梅,张建军,高森,等.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10,(6):478~479.[7] 衣凤芸,盛慧锋,杨频.埃博拉事件中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9):915~919.[8] 钟传欣,史成娣,刘春林.信息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职业敏感性的培养[J].编辑学报,2016,(5):511~513.[9] 杨勇,黄银,王懿睿,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预防和治疗中的热点问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临床用药方案解读[J].中国医药,2020,(6):806~811.[10] 李晓东,刘保延,王宜,等.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的解读[J].中医杂志,2020,(11):928~934.[11] 马宁,马弘,李凌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专家解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2):95~98.[12] 刘冰,魏均民,沈锡宾,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专题信息服务工作及引发的思考[J].编辑学报,2020,(2):132~137,144.[13] 谢文亮.互联网出版下学术期刊共享获取模式的构建[J].中国编辑,2018,(2):23~27.[14] 谢文亮,杨小川.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浅阅读与深阅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152~154.[15] 陈思睿.科技期刊参与科学传播的理论构想与实现路径[J].科技与出版,2019,(10):112~116.[16] 周庆辉,殷惠霞,凌昌全.英国Nature杂志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6):1 062~1 065.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网址: http://www.zgkjqkyjzz.cn/qikandaodu/2021/0209/520.html



上一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创新券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投稿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版面费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