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苏大孙靖宇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高负载电极构(3)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3:动力学测试及储钾机制分析 亮点与展望:1)对新型碳材料石墨炔的可控批量制备,有巨大的储能应用前景;2)石墨炔独特大三角孔洞结构有利于钾离

图3:动力学测试及储钾机制分析

亮点与展望:1)对新型碳材料石墨炔的可控批量制备,有巨大的储能应用前景;2)石墨炔独特大三角孔洞结构有利于钾离子层间和层内的快速传输,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3)本工作首次对石墨炔的储钾性能进行研究,获得较为优异的比容量值和循环稳定性;4)采用温度调控的策略快捷方便,易于实施;5)储钾机制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石墨炔储钾电化学行为的认识,有利于未来电极材料制备的工艺优化。

本工作首次对石墨炔的储钾行为及机制进行相关探索;为解决传统碳材料比容量低、倍率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文章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fm.202003039

4、3D打印具有快速反应动力学的硫正极赋予锂硫电池高倍率性能和高面容量

近日,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孙靖宇教授和刘忠范院士在3D打印构筑快速反应动力学、高倍率性能及高面积容量的锂硫电池领域获得重要进展——Expeditingtheelectrochemicalkineticsof3D-printedsulfurcathodesforLi–Sbatterieswithhighratecapabilityandarealcapacity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在NanoEnergy上。博士生蔡京升为本文第一作者,孙靖宇教授和刘忠范院士为通讯作者。

3D打印引起了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锂硫电池硫正极定制设计的兴趣。然而,目前报道的3D打印硫电极仅基于碳质材料;目前尚未开发出一种负载电催化剂的正极来加速硫的氧化还原动力学。

图1.图片概要

在本工作中,作者使用硫/碳和金属性LaB6电催化剂的混合墨水,借助3D打印技术设计了自支撑硫正极,该架构具有优化的Li+/e-传输通道和充足的孔隙率,有利于高效的多硫化物管理。在6.0C的电流密度下,初始容量达到693mAhg?1,在800周循环后,每周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67%。为了面向实际应用,进一步评估了硫含量从3.3mgcm?2至9.3mgcm?2的打印化电极性能。本工作首次将高效电催化剂引入可打印墨汁中,构建3D打印硫正极以获得具有高倍率性能和面容量的锂硫电池。

锂硫电池具有显著的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下一代储能系统之一。然而,硫及其放电产物导电率低,多硫化锂的穿梭以及反应动力学缓慢,造成硫的利用率低,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差。至今,人们对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努力探索,主要集中在寻找合适的硫宿主材料,粘合剂以及电解质,尽管如此,大部分锂硫系统仍存在以下问题:硫负载量有限,使用过量的电解液和面容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和商业化的要求。

图2.基于3D打印技术构筑高导电性硫正极

为了抑制LiPS穿梭并提高Li-S化学中的硫动力学,极性材料以及非极性碳质材料已经被广泛用作宿主或添加剂。其中,具有高电导率的金属化合物对LiPS的转化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近年来,金属硼化物对构建高性能Li-S电池已引起领域浓厚兴趣。具有类似性质的金属性六硼化镧作为一种低成本且可持续的化合物,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然而,在Li-S电池领域几乎没有被报道过。

作为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3D打印已在电子、能量存储和生物工程等多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基于配置的墨水,可轻松、自定义地设计复杂的电极结构。近年来,用于各种能量存储系统的3D打印电极方兴未艾。针对Li–S电池,3D架构的硫电极可获得多孔骨架并具有较高的硫负载量,从而促进离子扩散,使得电解液充分渗透,而获得理想的电化学性能。然而,目前通过3D打印技术构筑的硫正极都基于纳米碳材料,这不利于有效地抑制LiPS的穿梭以确保较长的使用寿命和令人满意的性能。此外,仍缺乏对3D打印硫正极的反应动力学的系统研究。因此,通过3D打印构建含有对多硫化锂有效管控的电催化剂的硫正极对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项工作中,作者展示了基于3D打印技术对3DP-LaB6/SP@S自支撑高性能硫正极的构造。该打印的正极具有充足的、开放的多级孔道,这将确保电子/离子畅通的传输路径,并在长期循环中缓冲体积膨胀。值得注意的是,金属LaB6电催化剂可以均匀地分布在3D打印的架构内,自发地确保有足够的活性位点用于LiPS固定和转化,以实现高速率的放电/充电。此3D打印的硫正极可提供693mAhg-1的初始容量,并在6.0C的电流密度下800周循环内获得高循环稳定性,每周容量衰减低至0.067%。更重要的是,即使在硫载量为9.3mgcm-2的情况下,仍可以保持7.98mAhcm-2的高面积容量,优于近期报道的3D打印Li–S系统。结果证明了3D打印策略有望对高性能Li–S电池进行合理设计,并且可以推广到其他新兴的储能设备。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网址: http://www.zgkjqkyjzz.cn/zonghexinwen/2020/1017/360.html



上一篇:走好技术驱动下的“共治”之路——国内外专家
下一篇:这些期刊大咖今天在上海交大讨论,中国科技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投稿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版面费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