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统戏剧空间的发展与探索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的戏剧形式也在不断地变革,同时产生变革的还有技术,戏剧艺术与技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可以这样说,在戏剧艺术的发展史上,每一种新型戏剧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的戏剧形式也在不断地变革,同时产生变革的还有技术,戏剧艺术与技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可以这样说,在戏剧艺术的发展史上,每一种新型戏剧的诞生、每一次戏剧观演的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尤其在2016年,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迅速发酵,并以惊人的速度与传统戏剧艺术相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视觉震撼效果并不亚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影片,这正说明一个全视角、主动性、媒介融合的视听互动时代已经开启。

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难以满足人们对“感官盛宴”的审美追求,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崛起与发展为传统戏剧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虚拟现实技术,顾名思义就是虚拟和现实的相互结合,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使用户沉浸在该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因其具有的三大典型特征——交互性、沉浸性和想象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戏剧的观演方式,使观众不再是孤独的观赏者,而能使观众与之互动,甚至是成为创作者,从而将戏剧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更为精妙。

笔者在本文通过戏剧空间这一角度,剖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戏剧应用中的一些思考,希望在唤醒艺术家重视科技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引发人们对戏剧艺术本体的思考。

一、戏剧空间的发展与演变

(一)传统戏剧艺术

“戏剧”从来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戏剧的本质是什么?从不同标准、不同角度、不同主体,乃至不同需求来看,得出的答案可能完全不同。从目前获得最广泛认可的说法来看,戏剧是一种由演员扮演角色并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下,人们都会在体验、构造和表现空间的同时赋予它新的概念,空间观念的变化必然要通过戏剧和其他艺术形式反映出来。

戏剧空间不同于几何学和物理学的二维、三维或者是四维的同质抽象空间,而是异质空间,是“由动作空间、审美空间、知觉空间和交往空间形成的结构整体。”虚拟现实技术的三大特征将戏剧空间进行无限扩展,使其不再受限于传统的物理空间——表演场所和舞台布景(图1)。

图1 闽南传统民间戏剧

(二)戏剧空间的发展史

在《中国戏剧简史》这部戏剧史中,阐述戏剧不是起源于先秦的“巫觋”,而是更早,起源于原始人的日常劳动生活中。戏剧的源头众说纷纭,但早期的戏剧形式确是宗教祭祀,从巫舞、雩祭、蜡祭、尸祭中的角色扮演,到秦汉宫庭傩礼的世俗化、娱人化演变,直至傩戏的产生,这些带有戏剧要素的早期巫傩形态,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但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后它们对戏剧的诞生有着不可否认的促成作用,从而验证了传统戏剧起源于原始人的宗教祭祀。在原始人的宗教祭祀活动中,表演者和观看者并不区分,而是为了在统一的空间中达到一种共同情感的宣泄。随着歌、舞、服装及情节等审美元素的融入,这种活动渐渐脱离宗教祭祀而只为了娱乐表演,戏剧也就作为一种独立艺术诞生了。

中国传统戏剧空间由表演场所和舞台布景两部分构成。最初,戏剧表演于“勾栏瓦舍”中进行(图2),也就是城市中的固定娱乐场所(剧场)。舞台采用一面为背景、三面为围观的观众的形式。在这“一封闭三开放”的狭小表演场所中,舞台采用了最为简约的“一桌二椅”布局。

图2 《清明上河图》中的“勾栏瓦舍”

明清时期,为达到最佳的观演效果,戏剧表演舞台由三面观转变为一面观,观众处于戏台背景的正对面,两侧变为演员演出的上下台口,这种传统的戏剧舞台设计形式延续至今(图3)。但“一桌二椅”的舞台布局直到清末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图3 古戏楼

传统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天女散花》的表演中运用彩色灯光制造出奇幻仙境(图4);在《霸王别姬》中,为了烘托悲凉情景,通过低蓝光制造月色和凄美气氛(图5)。但由于中国传统戏剧表演方式和舞台形式的限制,大量使用机械装置和写实布景的舞台技术并未得到长足发展,传统戏剧舞台空间没有根本性和实质性的改变。

图4 《天女散花》

图5 《霸王别姬》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戏剧空间中的应用

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兴起,应用网络这种新型媒介形式的现象日益普遍。网络与电影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如从外观上来看,都是通过一个机器界面进行展示。而戏剧艺术亦可将所要传达的信息通过屏幕展现在观众面前,网络的诞生为传统戏剧艺术的呈现带来了新的面貌。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网址: http://www.zgkjqkyjzz.cn/qikandaodu/2021/0726/778.html



上一篇:浅谈爱死亡和机器人给人的启示
下一篇:的魔法乌托邦与审美转向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投稿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版面费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